精心准备,一路向西。2010年8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结束不久,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后改称为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就精心制作了“文化共享援疆行”光盘大礼包,发往新疆的132个县。像这样及时又贴心的支持,3年来发展中心力度不减。
告别北京,一路向西。2011年8月,发展中心的志愿者在“春雨工程”的召唤下奔赴新疆,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81个县级支中心近100名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像这样的培训,3年来发展中心一直在稳步推进,其工作人员的足迹已遍布天山南北、边境沿线。
满怀使命,一路向西。2012年8月,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率领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奔赴新疆,对当地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像这样的调研发展中心3年来从未停歇,“因为文化援疆工作,第一要做对,第二要做实,第三要做好,要推出更多切合新疆群众需要的品牌项目。”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说。
新疆是我国行政面积最大的省区,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6;这里自然风光壮美,东西文化在此交汇相融,历史文化遗迹丰富多彩;这里生活着47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瑰丽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新疆的发展始终牵动着中央及各地各族人民的心,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新疆同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为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新疆,201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随后,文化部迅即启动了文化援疆工作,成立了“文化部支持新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对口支援工作机制。
在文化部的领导下,3年来发展中心高度重视文化援疆工作,中心领导亲自抓落实、促发展,多次飞赴新疆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切身感受新疆的困难和需求;并要求全体员工要按照文化部的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3年来,发展中心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两项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实施“春雨工程”和“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等项目,积极行动,在资金、项目、人才、服务等方面多角度地支持新疆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疆的文化共享工程3年前还处于成长期,各族群众对共享工程的认识不深,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近3年来,在文化部和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设备配置不断提高,数字文化资源逐渐丰富,服务辐射能力稳步提高,服务效能明显提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副处长艾尼瓦尔·艾力说。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新疆已建成1个省级分中心、94个县(市)级支中心、817个乡镇文化站、8504个村级基层服务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兵团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81个,规划建设乡镇文化共享服务站73个、基层连队服务点2297个,已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体系。
当地百姓说,如今的共享工程就像一个“万花筒”,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学习掌握种植养殖技术、查阅市场信息动态、欣赏文艺节目。这不仅繁荣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在促进群众致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新疆为重点,加大倾斜力度
文化部要求,文化援疆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进一步向基层群众倾斜,向南疆等贫困地区倾斜,向边境地区倾斜。
翻阅近年来发展中心的文件和报告,会经常看到“以新疆为重点”“加大对新疆的倾斜力度”等字样。3年来,发展中心紧紧围绕文化援疆工作部署,在“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和“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加大了对新疆的扶持力度。
今年,发展中心以新疆为首批试点,启动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北疆边境开展试点,在阿勒泰、塔城、昌吉、哈密4个地州,对25个文化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进行提档升级,优化服务功能,同时在部分乡镇布局建设若干个数字文化服务点;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搭建“兵团数字文化长廊”服务平台,为基层群众通过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下载观看数字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是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重点项目,计划在我国沿边沿海的18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建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基础上,以提升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目标,运用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手段,消除盲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构建环绕我国边疆地区的广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该项目突破了按照行政区划设点的局限性,以边疆地区的人口、地理、边防、对外交流等功能特点作为布局依据,充分考虑到了边疆地区的特殊性。长廊建设完成后,将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在稳边、戍边方面的作用,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成为宣传中国美好形象的窗口及边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
发展中心在“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方面也加大了对新疆的倾斜力度。今年,发展中心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地区,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配备数字支撑平台硬件系统,部署云管理、资源共享、网络分发、应用集成等基础软件系统,为新疆地区数字支撑平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来,累计安排3332万元新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专项资金,指导新疆建成了各级各类公共电子阅览室1948个,全部免费开放,服务群众达数十万人次。
资源建设是核心,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资源
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居住历史悠久的主要民族有13个,即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满、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塔塔尔和俄罗斯,除汉、回共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因此,对于新疆来说,当地的资源建设是有别于其他省区市的难点和重点。
李宏说,文化援疆工作重在做实,3年来我们始终把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加大数字资源供给力度,积极为新疆基层群众提供看得懂、感兴趣、易接受的多民族语言数字文化资源。拥有丰富的、适合各民族需要的数字文化资源,才能为新疆各族群众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从而进一步改善当地的文化民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根据中宣部等八部委于2010年发布的《关于做好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译制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文化共享工程每年要完成1380小时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任务。截至目前,发展中心与自治区分中心已合作完成了共计2847小时维吾尔语、1817小时哈萨克语资源的译制工作;累计向新疆提供资源总量超过40TB,并安排7320万元资金用于新疆资源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今年9月,发展中心在新疆挂牌设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中心”,从机制和管理上进一步加强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建设力度。该中心成立后,将承担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及制作任务,整合形成新疆少数民族特色资源库,有效地为新疆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该中心成立后,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的直接领导和发展中心的业务指导下,独立承担每年1380小时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任务。
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输血”的同时如何“造血”?3年来,发展中心将援疆工作的重点对准了人才培养,力争为新疆培养一批既了解本地情况,又具备先进文化发展经验的人才。发展中心在人才培训上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累计投入专项培训经费104万元,组织举办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团场业务骨干培训班”“新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试点单位第一期培训班”等多期培训班,培训人次达800多人,为新疆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发展中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训方式灵活而多样。一方面,发展中心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技术支持相结合、课堂授课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现场操作与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以提高学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还邀请新疆的工作人员走出去,赴安徽、浙江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与当地的共享工程工作人员展开交流互动,进一步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希望他们能认清差距,找准目标,进一步提升新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据共享工程新疆分中心技术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疆刚启动共享工程建设时,许多工作人员甚至连电脑都不会开、鼠标也不会用。“人才短缺一直是新疆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软肋,硬件再好,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保障,共享工程在新疆很难实现质的飞跃。3年来,发展中心对新疆开展的人才培训犹如及时雨,这解决了新疆共享工程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在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如今新疆的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从2010年起,新疆分中心结合共享工程整体实施情况,在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教材上进行了调整。现在他们在南北疆每年都要开办两三期培训班,有的学员为了参加培训,甚至要奔波两千多里路,但他们不辞辛苦,因为小到“网络安全设备日常管理及维护”,大到“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及服务思路”,这些课程都是他们急需的。这些课程都是发展中心和分中心经过调研后,按需下的“菜单”,以针对日常工作中的难点和疑点。
是惠民工程,更是富民连心工程
文化共享工程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地位,是一项功在千秋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在新疆的实施,更是改变了基层文化单位的服务方式,丰富了边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促进社会和谐、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4个师、176个农牧团场、2000多个连队,拥有260万人,是维护新疆稳定和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兵团的59个边境农牧团场,戍守着2000余公里的边境线,兵团职工长年生活在这里,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文化生活也十分单调枯燥。
在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借助其完整的广电网络体系,传播共享工程信息,让广大职工享受到了共享工程带来的实惠。各师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发展中心的节目资源进行分类,将优秀的电影电视、农业科技等节目播放给职工,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我们兵团职工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认识了外面的世界。尤其在每年大雪封山的五六个月里,职工与外界进行联系与沟通的主要途径就是共享工程。”农九师的有关负责人表示。
兵团还借助共享资源带动群众致富。农四师62团的三连基层服务点采取送光盘到田间地头的方式,帮助职工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三连有1万多亩土地,主要以种植葡萄和玉米为主。他们通过搜索共享工程相关资源,引导大家进行科学种植和田间管理,使职工的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喀什市帕合太克里乡文化站站长阿巴斯·阿布都肉苏力通过共享工程平台,查阅市场信息动态,帮助村民把积压的蔬菜、瓜果卖上了好价钱。2012年,他被评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共享之星”。
新疆,是农民工输入大省,每年吸纳了大量的内地农民工。2011年底,新疆分中心看到农民工春节回家订票十分困难,率先推出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网络订票服务。他们大开便利之门,将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给辖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并指导他们如何使用网络完成订票。有的工作人员看到农民工没有网银,就先为他们垫付票款,那段时间他们经常从凌晨5点忙到晚上12点。这股冬日里的暖流,温暖了农民工的心,也在新疆与内地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让共享工程升华为名副其实的连心工程。
为表彰发展中心在文化援疆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文化部授予他们“2012年度文化部支持新疆和西藏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在日前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宏代表文化援疆先进单位做了交流发言。李宏说,文化援疆工作是一项繁重而光荣的政治任务,任重而道远。未来发展中心将站在新的起点上,按照文化部援疆工作的统一部署,以文化共享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坚持力度不减、干劲不松,进一步加大文化援疆力度,创新服务项目,打造援疆品牌,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